1959年4月29日,对文史工作者是一个永远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全国政协主席周恩来同志在全国政协举办的60岁以上政协委员茶话会上,希望“过了60岁的委员都能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留下来”,“把自己所掌握的历史遗产贡献出来”。周恩来同志的这一倡议,开辟了人民政协工作的一个新领域,开创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
周恩来同志所倡导的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至今已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在全国各级政协文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征集到了四十多亿字以“亲历、亲见、亲闻”,即“三亲”为特色的文史资料,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鲜活的、独特的史料库,编辑出版了二十多亿字的文史资料选辑和专题、系列史料图书。这些凝聚着各级各届政协委员和文史工作者心血和汗水的资料,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记录下百年历史的风云变幻,它弥补了档案资料之不足,匡正正史记载中的某些谬误,为史学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国防大学袁旭教授谈及此时曾说:“1960年春,当我获得刚出版的第一辑《文史资料选辑》时,简直如获至宝,从此,我就同‘文史资料’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我的每一部史著、每一篇论文乃至每一堂课里,几乎都可以看到‘文史资料’的影子。”几十年来,文史资料不仅受到史学工作者的钟爱,而且受到各界读者的普遍欢迎,是一笔丰厚的,不可多得的,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
六届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同志曾对文史工作有过精辟的分析,在第四次全国文史资料工作会议上,提出政协工作包括“动”和“静”两个方面。协商、开会、讨论、做决议等是属于活动性的工作,这方面的工作是大量的。从形式和内容上看,文史资料工作是属于静态性的工作,“它需要坐在那个地方,动脑子、看东西、思考、研究……但从效果上看,它又可以发展成为活动性的工作……可以扩大统一战线的对象和统一战线的影响,发挥我们对人民,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作用。”她说:“这两方面看起来是一动一静,截然不同,但又不可截然分开。因此我们说这两部分工作,都是政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比喻非常形象准确,在各级政协和文史资料工作部门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们更加自觉地把文史资料工作同扩大统一战线事业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正确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是保持文史资料工作生命力的基础。过去文史资料一向的“静”的案头工作为主,通过“以史为鉴”的方式,转化为“动”的效果。近年来,各地政协文史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及政协工作的整体思想,以发展的眼光开拓文史资料工作新领域,把“静”的案头工作与“动”的参政议政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文史资料工作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
文史资料工作有了很大的拓展,特别是在发扬委员主体作用组织委员履行职能、参政议政方面,坚持选好角度,发挥优势,突出特点,扬长避短,在把本委员会特有工作做出成效的同时,把与其他委员会相似的工作做出特色。
近年来,很多省市政协的文史委从发掘历史文化,保护和宣传历史文化高度入手,积极参政议政,为城市规划、保护历史文化古迹,发展旅游事业献计出力。围绕“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宣传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等主题,组织委员深入调研、座谈,形成调研报告或集体提案。因为很多省市文史资料委员会的构成,都是以历史学界、新闻出版、文化界社科界和专家为主,同时也吸收了其他学科关注历史文化的专家学者参加,使文史委形成了一个高素质、责任心强、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能够以独到的眼光审视和发现历史文化资源对现实经济和未来文化的无形价值,所提建议有深度有力度,且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因而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文史委员会组织委员履行职能具有独特的视角和深度,靠的是丰富的文史资料工作的积淀,这是政协其他工作所无法替代的。
从外部形态上看,文史委工作已呈现动静结合态势——征编出版文史资料与参政议政两相宜,且互为补充,相得益彰。通过调研、考察等活动,又能够发现和征集到新的史料,从而促进了文史资料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使政协文史资料工作与政协中心工作结合更加紧密,很好地发挥了委员参政议政的主体作用,增强了政协委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充分调动了委员履行职能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为人民政协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文史资料工作者在实践中感到:文史资料工作大有可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随着人民政协工作的不断推进,文史资料工作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种创新应在保持特色的前提下,在拓展文史工作新领域、新途径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尝试,使人民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历久弥新,为祖国的统战事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作者系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