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9月,我服从组织分配,奔赴五排水库建设工地,与干部、工程技术人员、民兵指战员一道,奋战七个春秋,续建成五排水库及左右干渠。
五排水库座落在武胜县飞龙镇五排水村和刁家岩村之间的原新桥,是武胜县的大型水利工程。五排水库的建成不是一帆风顺,历经三上两下。第一次是1958年的“大跃进”时期动工兴建,到1960年10月,因3年自然灾害,县委决定停工。第二次是在1963年初,省上调来省劳改队服刑人员800余人续建五排水库大坝,1964年3月,当大坝迎水最高面段由第一次的28.5米增高到32.5米时,省上撤走劳改队,第二次停工。第三次是在贯彻全国北方农业会议精神,掀起大办农业、大办水利的热潮中,于1970年9月复工建设的。
为了切实搞好五排水库第三次复工,我和民兵团临时党委、团部的全体领导同志,认真总结、吸取第一、二次修五排水库的经验教训,想办法,出主意,从8个方面抓紧抓好水库建设。
一是狠抓宣传教育。复工前,县革委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组长、县人武部政委侯文才和县革委副主任、县人武部部长秦荣跃找原县委书记杨钟和我谈话,讲明修襄渝铁路和修五排水库的重要性,研究组团和抽人。杨钟自告奋勇报名去大巴山民兵团领队修襄渝铁路,指定我留下负责修五排水库。那时,县、区、社干部大部分受“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冲击,心有余悸,认为犯了错误的、有问题的人才抽去修五排水库;加之“文革”派性影响,群众不好发动和管理,资金又很困难,水库环境十分恶劣,都不愿意接受这个苦差事;再则,五排水库拟定受益的8个公社远近不一,离水库远的沿口、中滩等公社认为水库修好后,山高路远,水放不来,出了力气是白干。针对这种情况,秦部长和我利用大小会议,深入区乡,走村串户,三番五次给县、区、乡、村干部和群众讲道理,作动员,反复讲明修好五排水库的重大意义和好处。并决定灌区各公社武装部长负责筹备工作。1970年9月,秦荣跃在县广场主持召开五排水库第三次复工建设誓师大会,号召全县广大党员、干部、民兵、群众积极踊跃参加修建五排水库,为大办农业、大办水利建功立业。县誓师大会后,民兵陆续来到五排水库工地。
二是狠抓领导班子建设。县委、县革委成立了五排水库会战民兵团,并建立临时党委,委任我为党委书记兼民兵团政委,县武装部军代表曹登伦、崔长胜先后任团团长、县水电局副局长钟济生任副团长。团以下设参谋部、政治处、后勤处,谭泽民、罗松柏先后任参谋长,谭兴文、李万钦分别任政治处正副主任,陈俊康、姜润甫先后任后勤处处长。团以下由飞龙、三溪、鸣钟、泰山、沿口、罗家、旧县、街子等8个受益公社各组建一个营,设营长、教导员;营以下为连,设连长、指导员,连以下由排长、班长组成,按军事化组建施工队伍,总人数保持在4000-4500人之间。石土、抬工单独由各营抽调技工组成第九营。1972年初,三溪槽开工组建第十营。1974年秋,为适应工程需要,县上成立了渠道工程指挥部,我兼任指挥长,谭泽民、陆乘风任副指挥长,县委副书记刘庆怀总揽全局,同时新上10个渠道营,委任营长和教导员,都由五排水库临时党委、民兵团、渠道工程指挥部统一领导指挥。团、营、连干部坚持与民兵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一边指挥,一边战斗,每月在工地自觉劳动15天以上,并填在统一印制的记工本上。县委书记秦荣跃、郭斌全、副书记刘庆怀到水库、渠道检查工作,带头参加担土面坝、修三溪渡槽、栽秧等劳动,鼓舞士气。县上清理整顿财务,有人认为五排水库搞了7年多,一定塘大水深鱼肥,来了15人的清帐工作队,计划清帐1个月,结果只用了15天时间清帐完毕,没有任何贪污拉用现象,受到清帐队好评。
三是着力解决民兵住吃问题。复工后,4000多名民工来到五排水库,一无住房,二无伙食团,三缺资金,县上仅拨给团部开办费20万元。吃饭住宿成了大问题。尽管许多民工风餐露宿,吃不饱,睡桥板,可个个不怕吃苦,毫不怨言。团、营、连各级领导干部带领民兵发扬自力更生精神,以营为单位,连为基础,昼夜不停搭建简易工棚,解决住宿问题。、每个连设立伙食团,最初咸菜、盐巴下饭。团部决定每个连组织3-5人的专业队,开荒种粮、种菜、养猪,改善民工伙食。民工口粮由生产队按上工人数直接将口粮卖到粮站,再由粮站转到水库。国家对修库民工发补助粮及生产费;每人每天补助粮食半斤、人民币0.35元;石土、抬工等技术工每人每天补助粮0.7斤,人民币0.7元,加上基本口粮,每人每天口粮1.8斤左右,蔬菜自给,自养肥猪,每个星期能吃一回肉,生活稳定,劳动条件有所改善。劳动报酬水库按施工定额计工分,一般比生产队高20%,介绍回队参加分配。因此队伍比较稳定。
四是坚持政治挂帅,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党委、团部、政治处的领导同志带领全体民兵指战员认真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和党的方针政策,中央和省、地、县文件,联系实际开展讨论,全团上下掀起了毛主席著作、学政治的热潮,人人都自觉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认识,指导修好水库。我带头学用,做出榜样,坚持每月劳动15天,除到库坝和三溪渠道、左右干渠挑土外,还深入营、连、排检查工作,解决具体问题。五营三连指导员冯齐国,带领70多名民兵在石梯坎河坝给40多辆汽车上鹅卵石运送到五排水库,天天战斗在工地,每天连续上石劳动强度大,周身酸痛。我听了冯指导员的汇报,看了现场,当场拍板给这连民兵的生活补助由每天3角增加到5角,每人发给蓑衣、斗笠等劳动工具,激发了民兵们的劳动热情。罗家营民兵唐建华,挺身站在五排水库大坝抗洪抢险第一线,不顾汹猛洪水,不顾自己生死,第一个跳下洪水抢救临时围堰和国家机器设备。参谋长罗松柏等40多个民兵指战员也奋不顾身跳下洪水参战。他们多次被洪水冲在乱石滩上,奋勇拼搏,终于堵住临时围堰缺口,保住大坝安全。同时,我们狠抓政治宣传教育,在全团响亮提出“农业学大寨”、“为革命修水库”、“为毛主席争光”“为革命流血流汗,创业立功”等修库宣传战斗口号,还专门设有广播、墙报、小字板、标语、宣传队等,进行多形式、多渠道、多方面的宣传教育。团里成立了26人的文艺宣传队,坚持深入营、连调查好人好事,工地现场采访新闻,自编、自导、自演《民兵团战歌》、《一节导火绳》、《溢洪道抢险》、《工地采访》等数十多个文艺节目,每月在水库团部宣传演出1-3次,下到10个灌区营宣传演出1次,每周下连教唱革命歌曲1次,丰富民兵的文化生活。团、营、连配有政工干部,经常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表扬好人好事,批评不良现象,培养青年干部。对罗松柏、向明林、杨友廉等12名青年大学生和近百名机关、乡镇干部带头到水库安家落户,勤奋工作,我们就大力表扬,真心培养,委以重任,有的同志后被提为民兵团参谋长,县水电局副局长,甚至以走上了地、县领导岗位。党委和团部采取人性化教育管理,提出讲团结,不讲派性,讲贡献,不讲报酬,说服教育,不搞批斗体罚,从而制止纠正个别干部利用简单粗暴鲁莽的手段,体罚几个犯错误民兵的作法,对犯错误的民兵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和教育工作,开导他们认识自己的错误,遵守纪律,努力修建水库。团部每月开总结大会1次,对完成任务好、工程质量好的先进营、连及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形成了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的热潮。民兵团党、团组织健全,建立了“三会一课”制度,党团组织生活每月按时进行。坚持在先进模范人物中发展党团员,推荐参军、入学、招工。据统计,入党者近200人,入团者400-500人,推荐参军、招工、入学者近100人,还挑选58名民工成为五排水库管理工人。
五是尊重科学和知识分子。在修大坝中,委任县水电局钟济生、谭泽民、罗松柏等现场指挥;在改装溢洪 道闸门时,委任南充地区水电勘测设计队杨西臬负责设计施工;为了修好三溪渡槽,委派县水电局长毛熙东带领技术干部在三溪土地上风餐露宿一个多月,反复调查论证比较,拟定3个方案,提出绕过罗斗岩走平坝,修建10座渡槽,缩短渠道10.5公里,减少占地150亩,工程量减少50%的最佳方案,得到地县和五排水库民兵团的最后认可。为了修好三溪渡槽成立第十营,团部任命县水电局副局长王中泉为十营营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陈效先为教导员,县水电局技术干部孙运钊负责设计,县水电局干部汪旭东副营长兼施工。在设计时,孙运钊顾虑重重,我来到三溪工地,与孙运钊促膝谈心,语重心长地给他讲修三溪渡槽的重大意义,技术干部精心设计,服务千秋大业理所应当,假若今后出现问题,我负责任,并委派蒋绍伦、李佐强协助计算工作。孙运钊就在自住的床上搭个板子,昼夜不停设计、计算,绘图一百多张,通过地、县审查批准。汪旭东常年坐阵三溪工地,细致施工和管理,全心投入渡槽建设,被群众称为土专家。经过两年艰苦奋斗,修好了三溪渡槽。省水电厅在武胜召开全省水利现场会参观,我国中联部对外刊物《中国导报》刊出了三溪渡槽全景照片,县水电局技术干部杨友廉在江苏杨州召开的全国12省市水利工程学术研讨会上,对三溪渡槽作了学术交流,引起国内外的高度重视和称赞。1975年,我派去省委党校学习半年,修库的事交给副团长钟济生负责。因雨水过多,土壤含水量过大,团参谋长罗松柏、张本立不同意上坝面土修筑,否则坝土压不实。但钟济生以时间紧,任务繁重为由,坚持要冒雨上坝面土,结果造成修的新坝部分滑坡,危及大坝安全,县委、县革委要追究责任。我虽未在水库外出学习,但为一把手,主动承担大坝滑坡责任,并和团部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共商对策,对大坝这段上下游进行抛石压脚处理。昼夜突击抛石2-3万方,消除了大坝滑坡的隐患,保住了大坝。
六是狠抓改革创新。会战民兵临时党委、团部认真总结、推广第一、二次修五排水库大搞工具用具改革、保住大坝不炸等经验。首先改革地方单一建制为军队、地方联合建制,按军事化建制、军队式管理,设立五排水库会战民兵团、营、连、排、班形成双重领导,更有战斗力。其次,改吃“大锅饭”为“大包干”责任制,缩短建库工期,节约开支,充分调动民兵们的积极性;三是改人拉石滚压坝为拖拉机拉石滚压坝,省人省力省工。四是临时溢洪道旁侧式溢流泄洪堰为永久溢洪道正堰溢流,安装闸门蓄水泄洪,确保蓄水防洪工程一劳永逸,安全方便快捷;五是改三溪渡槽地下埋倒虹管600米为空中架石渡槽,少占地、少投资,提高渠道水头60厘米;六是改重力桥为水连拱,省时省力。
七是实行定额管理,推行大包干责任制。在复工修五排水库大坝的前三个月,实行计时制。有的积极干,有的衬锄把,磨洋工,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样的得补助粮钱和工分,这样工程进展缓慢。为此,党委和团部决定实行定额管理,推行大包干责任制。在200米×300米的大坝上,实行划框线施工,分连分段分任务作业。早完成任务早收工,迟完成任务迟收工,不按规定面土,质量差的就返工,把担泥面坝的数量、质量与国家补助粮、钱挂钩,多劳多得多领补助粮钱。但有少数人认为这是在搞“三自一包”,甚至诬为反对农业学大寨。党委和团部就给大家反复宣讲:搞农业学大寨,是学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天换地的精神,而不是到水库来吃“大锅饭”,混日子。少数反对大包干的人觉得政策对头,也就认输了。这样各营、连、排开展劳动竞赛,你追我赶超额完成任务。1972年下半年,五排水库左右干渠开工,上人不多,进展缓慢。党委和团部再次研究,决定实行大包干责任制,左右干渠采取分段包干的办法,由各公社组建渠道营,各自完成本公社范围内的支渠。团部根据各公社工程量大小,按照标准分配补助资金、粮食和施工器材等,超支自贴,结余自得。团部派出技术干部或施工员负责测量和技术指导工作,确保左右渠道进度快,质量好。在修水库、修渠道中,我们对民工担土用的篾撮箕等工具也改为包干制。原先团部统一购买篾撮箕,有的人不爱惜,损失的撮箕堆如山,后来按实际担方量计发工具,让民工自编自用撮箕等工具,节损了开支,杜绝了浪费。
八是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安全第一,六年竣工”。 1970年9月复工,首先清除大坝表面杂草杂物,以连队为单位担土面坝,土上齐后指定专人铲平欠细欠匀,再用人工拉石滚碾压,边人压夯实。1976年初开始用2台拖拉机拉石滚碾压,并对大坝外坡脚清基30米,抛筑石压脚,增大大坝稳定,使大坝由原来的32.5米增高到设计标准44米。1972年春,在大坝左岸30米高的砂岩地开挖永久性溢洪道基槽,土石用于填筑大坝。修永久溢洪道也是一项艰巨工程,县水电局技术干部杨友廉负责主管,付云芳负责施工、检查质量,民兵罗瑞生带领40个石工打眼放炮,三个民兵连日夜苦战,终于到1974年竣工。当年接受水考验安全可靠。1975年,省水电厅下达改装永久溢洪道闸门,南充地区水利技术干部杨西臬负责设计施工,坚守阵地,认真负责,达到预期目的。在铸水泥钢筋混凝土闸礅时,团部领导亲临现场,坐阵指挥。几百名民兵昼夜加班苦战,有的运沙、鹅卵石,有的运水泥,有的运钢材,有的绞拌混凝土,有的铸闸礅,大家分工合作,奋战通宵,终于按预算计划安上共宽为36米、高9.5米的电动孤形钢体闸门,每扇闸自安有启闭机,钢丝绳连接启动,可电动或手动。这样,溢洪道由519米缩短至35米,增强了泄洪能力,增大水容库容850万立方米,收效很好。在渠道工程方面,1972年初,动工修建三溪渡槽。我和曹登伦团长、水电局正副局长陪同县委书记秦荣跃深入三溪工地,现场察勘,召开三溪乡党政见面会,秦书记讲了修三溪渡槽的意义和要求,宣布成立五排水库民兵团第十营,要求三溪乡党委解决工程占地,维护好社会治安秩序,确保三年建成三溪渡槽。随即从三溪、鸣钟、泰山、鼓匠抽调民工300人,组成两个杂工队,分别负责采石和基礅土方开挖;并从全县招募技工1200多人,组成采石队和安砌工程队6个,石料运输队2个,木工队1个,奋战三年建成全长4公里,跨越九沟十岭一条河,10座桥拱串连而成的三溪渡槽,定为“胜天渡槽”。1974年秋,县委认为五排水库灌区渠道全面开工条件成熟,决定上民工3万多人,在400里长的渠道建设中,县、区、社、队广大干部群众同劳动,不计得失,涌现出了许多的好人好事和动人事迹。如攻克三溪渡槽桥头堡时,技术人员献计献策,领导干部呕心沥血,民工们顽强战斗,不仅战胜重重困难,而且为修建其他渡槽积累了经验。鼓匠乡龙头寨下的千米隧洞,是运用土办法,在潮湿而又不见天日的条件下,开挖成功的;中滩营负责修建的“七战隧道”,是块“硬骨头”,地质条件差,在施工中塌方6次,付出伤亡3人的沉重代价。施工员唐建华带领民兵舍生忘死,英勇战斗,终于修好“七战隧道”。五排水库灌区人民革命加拼命,奋战6个春秋,终于建成左右干渠67.3公里,渡槽20座共计长2386米,隧道38条共长5544米,左右支、斗渠51条共长116.3公里。1976年5月,县委在泰山公社茶亭寺渡槽,召开了五排水库渠道通水庆祝大会,男女老少从几十里外的四面八方跑到渠道边观看放水灌田。同时,党委和团部指挥从五排水库到旧县五大队,修了一条小公路,能跑小车和拖拉机,便于检查、管理。
排水库建设总投资2810多万元,河东灌区干部群众投工投劳投物资近千万元。水库筑拦水大坝44米高,达到设计标准,库容能蓄水5000万立方米,可灌溉河东片区12个公社的11.4亩良田,超过设计标准。水库坝后建电站5处,装机7台,装机容量2000千瓦;建有渔场,年产成鱼可达25万斤以上。五排水库的建成,为灌溉农田、发电、养鱼、人畜饮用水发挥了重大作用,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是武胜人民永不磨灭、永远铭记、永远歌颂的宝贵财富。
杨天志,男,汉族,1933年9月出生,川北革大毕业。1950年5月参加工作,195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5月至1994年4月,先后担任岳池县回龙乡和逢安县赛金乡土改工作组长;武胜县中心区供销社主任、党支部书记,中心区委副书记、区长;副县长县革委任副主任,兼任五排水库会战民兵团临时党委书记、民兵团政委、常务副县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政协主席、党组书记;县政协正县级调研员。曾当选为武胜县委第二、三、四届委员。1994年4月退休。退休后享受正县级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