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秋,武胜和全国各地一样,贯彻党的总路线,开展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掀起大办钢铁的高潮。在这一形势下,我受中共武胜县委的派遣,长途跋涉,远上华蓥山大办钢铁,直至1962年春铁厂停办。在这历时三年多的岁月里,有许多往事,至今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现仅就大办钢铁的历史背景、与时变化,得失评论等往事,记述如下:
一、历史背景
1958年6月12—16日,中共武胜县委第一届党员代表会议在沿口举行。县区乡村四级到会代表500余人。会上,县委第一书记蔡保山作了关于中共八届二次会议精神的传达报告和中共武胜县委的工作报告。对武胜如何贯彻执行中共中央“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作了安排部署,要求全县干部群众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发扬敢想、敢说、敢作的创造精神,提前五年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指标和地方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县委工作报告》,作出了《执行总路线,全党动员大办农业、大办工业的决议》。会后,全县迅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响亮提出“大办工业、产值翻一番”,“赶美国、超英国”等口号。
1958年9月初,中共武胜县委贯彻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在1958年要生产钢一千零七十万吨,比上年钢产量翻一番的决定”。落实中共南充地委要求武胜县委在1958年9—12月生产钢90吨,铁3700吨的指令。成立“中共武胜县委钢铁指挥部”。全县层层发动,深入动员,全民参战,拉开了武胜大炼钢铁的序幕。这就是大办钢铁的历史背景。
二、与时变化
1958年9月中旬,中共武胜县委钢铁指挥部迁华蓥山溪口,县委第一书记蔡保山挂帅,带领县委书记李子伟,县委常委、县长康智盛,县委委员、财贸部副部长段学新,县委委员、副县长张量权,各区乡干部和民工800人上华蓥山搞“小洋土群”,兴建小型成群的洋高炉和土高炉铁厂。按地委安排,除广安、岳池分别在猴儿沟、观音溪等地兴建铁厂外,要求武胜在溪口建两个容积12m3的洋高炉铁厂(建中铁厂、一碗水铁厂),力争40天建成投产;建两个土高炉铁厂(五岔沟铁厂、猫儿石铁厂),力争半个月建成150座土高炉群,点火投产,向国庆献礼。任务明确后,星夜行动。李子伟、康智盛管全面。段学新和烈面区公所区长文献带领烈面区的干部、民工,接收和续建岳池县已初具规模的溪口建中铁厂。张量权和中心区委副书记龙克明带领中心区的干部、民工,兴建溪口一碗水铁厂。飞龙区区长何渊林带领飞龙区的干部、民工,接收岳池已开始兴建的溪口五岔沟铁厂(土高炉)。万善区委副书记周品极带领万善区的干部、民工,兴建溪口猫儿石铁厂(土高炉)。在兴建和续建工作中,陆续调集人力,夜以继日,突击建厂,开矿井、修高炉、筑道路、建厂房。截至9月底,民工已由初期的800人,增加到数千人,最后增至两万人。10月初有建中铁厂、五岔沟铁厂和猫儿石铁厂建成投产,向国庆献礼。10月中旬,一碗水铁厂也竣工投产。同时,县内由县委委员、工交部副部长曹明礼发动群众捐献废钢铁,开展土法炼钢的群众运动,在沿口、中心、烈面、万善、飞龙等地掘地为炉,炼“闷钢”。
11月初,岳、武、广竣工的洋高炉大量投产,出现了矿石紧缺,高炉吊料的现象,生铁生产受到影响。于是,中共南充地委在溪口召开钢铁生产的紧急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岳池、武胜、广安、南充、南部和西充等县的县委第一书记,钢铁指挥部指挥长和部分厂矿党委书记。会上地委第一书记戈润生、南充地区专员吴致中,先后作了重要讲话,分析了钢铁生产形势,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会议要求各县进一步组织力量,调集物资、上华蓥山搞“大窑炼铁”,支援华蓥山钢铁工业。会后,11月8日晨,蔡保山、李子伟将溪口紧急会议精神及贯彻意见电告县上负责全面工作的县委书记苏林同志。苏林就如何组织力量支持华蓥钢铁工业作了安排部署,印发了《中共武胜县委关于组织力量,支援华蓥山钢铁工业的通知》,抽调县委常委、公安局长边以仁、副县长吉福仓、组织部长赵全禄、宣传部副部长王以能、县委办主任肖晓东、县妇联主任龙芳玉、县法院院长杨永荣、县人民银行行长张伯川等县委委员和县人委各科、局长和秘书等县级机关干部100人,县邮电局话务员8人,线路员10人(并带电话总机一部,电话机10部,电话线20圈),县医院医护人员2名,县卫生防疫站全体人员,各区、公社(乡)除留一名领导主持日常工作外,其余干部全抽;9日,全县各公社调集了民工5万人(其中石工、木匠500人),以区为单位组成烈面、万善、中心、飞龙等4个钢铁野战团;10日晨,各野战团分别由区委书记(烈面区委书记毛熙东、万善区委书记罗代华、中心区委书记黄耀光、飞龙区委书记周天明)带队,民工们自带被盖、衣物等生活用品和钢钎、二锤、扁担、箩篼、撮箕等生产工具,从各区出发,浩浩荡荡,昼夜兼程,沿正在修筑的沿(口)罗(渡)公路经伏龙、庆华、直奔华蓥山;11日,各野战团先后抵达溪口、田儿塆、三白梯、宝鼎等地,砍树木,割毛草,搭工棚安营扎寨;从12日起采铁矿,挖原煤,建大窑,形成川流不息搬运冶炼原料,人山人海搞“大窑炼铁”的宏大场面。
截止12月底,烈面等4个野战团共20多个炼铁大窑,都因未出铁而全部报废。洋高炉和部分土高炉共炼生铁1200吨,占下达计划3700吨的32.3%。县内掘地为炉冶炼的闷钢仅46吨,占下达计划90吨的50.7%。年终结算,1958年武胜全县冶炼钢铁亏损达109万元,其中包括贷款54万元,自筹23万元,工具折款32万元。亏损款全由34个公社分摊。
1959年初,地委召开钢铁工业会议,贯彻中共中央八届六中全会精神,降低钢铁生产的高指标。会上,强调既要有冲天的干劲,又要有科学分析的精神。指出大窑炼铁不科学,应停止;土高炉炼铁没经验,要调整;洋高炉炼铁,比较科学,要巩固提高。钢铁管理机构要精简,土法炼铁民工要大下。会后,撤销了中共武胜县委和岳池县委的钢铁指挥部,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岳池县华蓥矿区委员会”,由康智盛任书记,郭厚山、段学新、杨定伦、秦茂先为委员(康智盛和段学新原在中共武胜县委的职务不变,直至1959年6月,康任中共岳池县委书记,段任中共岳池县委委员、工业部副部长)。撤销了武胜县五岔沟和猫儿石两个土高炉铁厂。同时,将武胜建中和一碗水两个洋高炉铁厂合并组成岳池县溪口铁厂,由段学新兼任书记、厂长,何渊林、文献、周品极任副书记兼副厂长(1959年6月,周品极下山回武胜后,赵盛林、周顺民先后任副厂长)。撤销了岳池县茅坝子、李子垭、中和等10个土高炉铁厂。撤销了武胜和岳池的各钢铁野战团。1959年元旦前后,陆续下山回县的民工及带队干部达17万多人(岳池约11万、武胜约6万),占原职工总数22万人(岳池15万、武胜7万)的80%。这批民工下山后,全矿区的723座土高炉,容积2976m3,因不出铁或出铁极少而全部报废(岳池县报废571座,2368m3;武胜报废152座,608m3)。保留的铁厂有观音溪铁厂(洋高炉1座,33m3)、溪口铁厂(洋高炉2座,各12m3;附土高炉5座,17m3)、背脊岭铁厂(洋高炉1座,15m3)、偏岩子铁厂(洋高炉1座,8m3)。这4个铁厂继续生产,职工总数共5万人左右,其中武胜约1万人。
为巩固提高洋高炉效益,1959年,岳池县财政先后投资240万元,对洋高炉进行扩建和技改。观音溪铁厂扩建了洋高炉一座,容积33m3。溪口铁厂的高炉动力,由柴油机改为蒸汽机;运输矿石、焦炭等生产原料和主副食品等生活资料,由人力肩挑背负改为空中索道滑运或简易铁道推运,汽轮车拉运,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如溪口铁厂的莲花寺,一碗水、桅子园、马遛岩、罄耳石、三百梯、凉垭子、田儿塆等8个采矿区和脚庵、凉亭子、一碗水、五岔沟等4个运输大队,因改进了运输工具,减轻了劳动强度而工效倍增,精简了民工1000余人。
1960年,全矿区溪口、观音溪、背脊岭、偏岩子等4个铁厂,6座洋高炉,容积113m3投产,共冶炼生铁23182吨,产值542.6万元,亏损489.5万元。
1962年春,贯彻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岳池华蓥矿区内所属4个铁厂,全部下马停办,大办钢铁至此结束。据统计,从1958年秋到1962年春,岳池全矿区(含武胜)共冶炼生铁66818吨,亏损1996.8万元。
三、得失评论
华蓥山大办钢铁的得失问题,曾评论甚多,众说纷纭。我在华蓥溪口工作期间,听到许多街谈巷议,从干部到工人无不谈论大办钢铁的种种得失,一言以蔽之曰:“劳民伤财、得不偿失。”有的当权者也常在背后流露出类似的评论。
1958年12月下旬的一个深夜,我和文献手提马灯(防风雨的煤油灯),陪同蔡保山、李子伟到建中铁厂洋高炉附近的大窑巡视后,回到脚庵同住一室,在谈论到大窑炼铁时,蔡说:“这次5万人上山搞大窑炼铁,希望多出铁,支援钢铁工业,但事与愿违,斤两不出,浪费的人力、财力太大了!”李说:“现在大窑炼铁要停止,人马要撤离,岂不是空跑一趟,一无所得。”蔡说:“不!山上有的是树,大窑炼铁砍伐了那么多,我们也可以砍一点带回去修大礼堂嘛,也算有所得嘛!”次日,即组织党员干部带队,发动民工在莲花寺矿区砍大柏树,搬运回县(主要是飞龙、中心两区的民工)。搬运中,长途跋涉,全靠人力抬运,苦不堪言。据统计,由华蓥溪口运往武胜的大柏树约300根。因途中抬运艰难,丢失甚多,实际运回武胜县城和飞龙、中心等地的大柏树约200根。
1959年春,溪口铁厂冯承祀、胡玉衡等财会人员,深入高炉、矿井,调查研究,核算成本。经剔除浮报,核实产量,科学计算后,每吨生铁成本高达1000元以上。成本这么高,除冶炼技术等原因外,主要是铁矿石含铁量太低,仅20—30%,无开采价值,用这种矿石来冶炼,还要大搞,大办,必然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1959年10月,中共岳池华蓥矿区党委,贯彻中共中央八届八中全会(庐山会议)精神,开展了“反右倾、鼓干劲”运动。运动中个别党员领导干部,因对大办钢铁的得失,实话实说,受到错误的批判和处理。1962年春,贯彻中共“七千人大会”精神,这些错受批判和处理的同志,才得以平反。
笔者曰:武胜大办钢铁(包括岳池),分炼闷钢、大窑炼铁、土高炉炼铁和洋高炉炼铁四大块。这四大块实为“急于求成高指标+不讲科学瞎指挥=劳民伤财、得不偿失”。纵览历史,三国·吴·黄龙二年(公元230年) ,有“孙权征夷洲,得不补失”的典故(详见《三国志·吴主传》),1958年又有“全党大办钢铁、得不偿失”的教训,但愿后来人,以史为鉴,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与时俱进,共建小康社会。
注:夷洲:我国古代对东海岛屿台湾的称呼。
段学新,男,汉族,生于1929年2月,武胜县龙灵乡(今宝箴塞乡)人,中师文化。1949年12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12月至1990年3月,先后担任武胜县飞龙区政府文教助理员、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筹备委员会办公室秘书、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副主任、沿口区委书记、飞龙区委书记、县委财贸部副部长、县总工会主席(兼)、岳池县委工业部副部长、武胜县委宣传部部长(兼任武胜县背脊岭煤矿党委书记、矿长)、县革委副主任、副县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务。曾当选为中共武胜县委第一、三届委员。1990年4月退休,退休后,享受正县级待遇。